給祖國北方圍上綠腰帶
2018-10-12
深秋時節,黃河中游晉陜大峽谷綠意盎然。落差數百米的陡峭石崖上,三北工程人工種植的柏樹層層疊疊,順著黃河河道,綿延天際。
不讓水土再流失
晉陜大峽谷所在的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地跨陜西、山西兩省,是三北防護林建設的重點區域之一。
“以前走很遠都看不到一棵樹。在溝底打壩,一場大雨就能淤出一大片地?!被貞浧?0年前,65歲的郝國軍不禁感慨萬千。他從小就生活在晉陜大峽谷西側的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乾坤灣鎮肥家山村。
40年前,大峽谷東側的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生態狀況同樣嚴峻。當時,水土嚴重流失面積占永和全縣總面積的80%以上,每平方公里年均流失土壤1.3萬噸,以至于溝壑縱橫,黃土殘垣隨處可見。
歷史上的黃土高原也曾綠樹成蔭。萬里長城、絲綢之路、敦煌石窟、黃帝陵寢、樓蘭古國,無數遺跡無聲地訴說著三北地區輝煌的過往?!拔鞅?、華北和東北地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這里曾經森林密布,草原肥美,綠野千里。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眹伊謽I和草原局西北華北東北防護林建設局局長張煒說。
然而,由于墾荒、戰亂和各種自然因素影響,綠色漸漸遠離了這片古老的土地。到上世紀70年代,三北地區森林覆蓋率僅為5.05%,土地生產力極低,人民生活十分困難。每公頃農田糧食產量僅2000公斤左右,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陜、甘、寧、青四省區平均每年需從外地調入口糧1.3億公斤。從年均每公頃可產青草量看,全國一般草原為700公斤,三北荒漠草原僅300公斤。三北農牧業人口年均收入僅為334元,其中三分之一的縣農民年收入不足200元,10%的農民尚未解決溫飽。
1978年,黨中央、國務院從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長遠大計出發,決定在我國西北、華北、東北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點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從而拉開了我國大規模生態建設的序幕。
40年艱辛守護
只有去現場,才能切身體會三北工程40年建設的艱辛?!斑@里到處都是石頭,要在陡峭的石頭坡上挖坑,植樹?;?,比養孩子都辛苦?!闭驹谟篮完P黃河古渡口,遙望石崖上郁郁蔥蔥的人工側柏林,永和縣林業局黨支部書記王愛民動情地說。
“改善三北地區的生態面貌,改變各族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是共和國幾代領導人的心結。三北工程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幾代中央領導人的關懷和推動?!睆垷樥f。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三北各省區考察,對加強三北防護林、推進生態工程、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作出了許多重要指示。
石頭陡坡上植樹,挖坑很難,只能壘坑。王愛民記得,永和關造林綠化工程啟動后,他帶領工人們搬石上山,壘起無數個魚鱗坑,又搬來黃土,把魚鱗坑填滿。這里坡陡谷深,一失足就會粉身碎骨。
為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人身安全,王愛民和林業工人發明了“PVC管道輸土”“索道運苗”等十多項新技術。比如,“PVC管道輸土”就是把碾碎的干土搬到坡頂上,用PVC管溜進下方魚鱗坑;“索道運苗”就是通過架設鐵絲線,從坡頂將樹苗溜下去。
經過苦干加巧干,晉陜大峽谷人工造林一次成活率達95%以上,保存率達90%以上。如今,這些側柏已扎根石縫,長到兩人多高。王愛民為三北工程默默奉獻了30多年,2016年被授予山西綠化獎章。
40年來,在三北工程建設中,各地涌現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石光銀是陜北定邊縣海子梁鄉四大號村人,他承包沙地3000畝,幾十年累計治沙25萬多畝,形成50公里長、6公里寬的沙漠林海。
靖邊縣東坑鎮金雞沙村村民牛玉琴,1985年與丈夫承包了萬畝沙地,累計在沙區造林綠化11萬畝,植樹2800多萬棵。
“黨的十八大以來,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工程建設重視程度最高、支持力度最大的時期,也是區域內生態環境改善最明顯、群眾參與工程建設得實惠最多的時期。三北工程已經成長為我國生態建設的標志工程、改善三北地區生態面貌的骨干工程、增加農民群眾收入的致富工程、統籌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工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工程?!睆垷樥f。
生態建設豐碑
三北工程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啟動實施的第一項生態建設項目。工程建設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里,占我國陸地總面積的42.4%。主要戰略目標是將林地總面積由1977年的2314萬公頃擴大到6084萬公頃,增加377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5%提高到14.95%;林木蓄積量由7.2億立方米增加到42.7億立方米;平原和綠洲的農田全部實現林網化;沙地和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面積不再擴大;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改善。
三北工程建設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條件之艱難,效果之顯著,被譽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當年《泰晤士報》稱贊這一規劃將成為人類歷史上征服自然的壯舉!
經過40年不懈努力,三北工程成效卓著。例如,陜北延安共造林2134.58萬畝,森林覆蓋率提升到46.35%。這個昔日黃河中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如今已成為黃土高原上的生態屏障。
40年來,三北工程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3萬公頃,在我國北方萬里風沙線上,建起了一道喬灌草、多樹種、帶片網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成為抵御風沙南侵的綠色長城。如果把這些樹木折算成5公里寬的防護林帶,可繞地球赤道一圈半,堪稱人間生態奇跡。
在庫布其沙漠治理實踐中,治沙領軍人物王文彪探索創新了微創植樹、迎風坡造林、甘草平移栽種等100多項沙漠生態技術成果,研發培育了沙柳、檸條、楊柴、花棒等1000多種耐寒、耐旱、耐鹽堿的植物種子。曾經寸草不生的庫布其沙漠如今森林覆蓋率、植被覆蓋度已分別提升到15.7%、53%,成為名副其實的綠洲。作為世界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庫布其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庫布其治沙技術已向沙特、蒙古等“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推廣。
自1987年以來,先后有三北防護林建設局等十幾個單位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500佳”稱號。100多個國家的大使、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訪問和學習,贊譽三北工程是“改造大自然的偉大壯舉”“世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北工程由此成為我國在國際生態建設領域的重要標志和窗口。
三北工程40年堅持不懈、堅定不移的建設,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政府對全人類負責任的大國風范,體現了保護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堅定決心,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記者 黃俊毅)
不讓水土再流失
晉陜大峽谷所在的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地跨陜西、山西兩省,是三北防護林建設的重點區域之一。
“以前走很遠都看不到一棵樹。在溝底打壩,一場大雨就能淤出一大片地?!被貞浧?0年前,65歲的郝國軍不禁感慨萬千。他從小就生活在晉陜大峽谷西側的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乾坤灣鎮肥家山村。
40年前,大峽谷東側的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生態狀況同樣嚴峻。當時,水土嚴重流失面積占永和全縣總面積的80%以上,每平方公里年均流失土壤1.3萬噸,以至于溝壑縱橫,黃土殘垣隨處可見。
歷史上的黃土高原也曾綠樹成蔭。萬里長城、絲綢之路、敦煌石窟、黃帝陵寢、樓蘭古國,無數遺跡無聲地訴說著三北地區輝煌的過往?!拔鞅?、華北和東北地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這里曾經森林密布,草原肥美,綠野千里。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眹伊謽I和草原局西北華北東北防護林建設局局長張煒說。
然而,由于墾荒、戰亂和各種自然因素影響,綠色漸漸遠離了這片古老的土地。到上世紀70年代,三北地區森林覆蓋率僅為5.05%,土地生產力極低,人民生活十分困難。每公頃農田糧食產量僅2000公斤左右,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陜、甘、寧、青四省區平均每年需從外地調入口糧1.3億公斤。從年均每公頃可產青草量看,全國一般草原為700公斤,三北荒漠草原僅300公斤。三北農牧業人口年均收入僅為334元,其中三分之一的縣農民年收入不足200元,10%的農民尚未解決溫飽。
1978年,黨中央、國務院從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長遠大計出發,決定在我國西北、華北、東北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點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從而拉開了我國大規模生態建設的序幕。
40年艱辛守護
只有去現場,才能切身體會三北工程40年建設的艱辛?!斑@里到處都是石頭,要在陡峭的石頭坡上挖坑,植樹?;?,比養孩子都辛苦?!闭驹谟篮完P黃河古渡口,遙望石崖上郁郁蔥蔥的人工側柏林,永和縣林業局黨支部書記王愛民動情地說。
“改善三北地區的生態面貌,改變各族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是共和國幾代領導人的心結。三北工程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幾代中央領導人的關懷和推動?!睆垷樥f。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三北各省區考察,對加強三北防護林、推進生態工程、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作出了許多重要指示。
石頭陡坡上植樹,挖坑很難,只能壘坑。王愛民記得,永和關造林綠化工程啟動后,他帶領工人們搬石上山,壘起無數個魚鱗坑,又搬來黃土,把魚鱗坑填滿。這里坡陡谷深,一失足就會粉身碎骨。
為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人身安全,王愛民和林業工人發明了“PVC管道輸土”“索道運苗”等十多項新技術。比如,“PVC管道輸土”就是把碾碎的干土搬到坡頂上,用PVC管溜進下方魚鱗坑;“索道運苗”就是通過架設鐵絲線,從坡頂將樹苗溜下去。
經過苦干加巧干,晉陜大峽谷人工造林一次成活率達95%以上,保存率達90%以上。如今,這些側柏已扎根石縫,長到兩人多高。王愛民為三北工程默默奉獻了30多年,2016年被授予山西綠化獎章。
40年來,在三北工程建設中,各地涌現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石光銀是陜北定邊縣海子梁鄉四大號村人,他承包沙地3000畝,幾十年累計治沙25萬多畝,形成50公里長、6公里寬的沙漠林海。
靖邊縣東坑鎮金雞沙村村民牛玉琴,1985年與丈夫承包了萬畝沙地,累計在沙區造林綠化11萬畝,植樹2800多萬棵。
“黨的十八大以來,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工程建設重視程度最高、支持力度最大的時期,也是區域內生態環境改善最明顯、群眾參與工程建設得實惠最多的時期。三北工程已經成長為我國生態建設的標志工程、改善三北地區生態面貌的骨干工程、增加農民群眾收入的致富工程、統籌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工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工程?!睆垷樥f。
生態建設豐碑
三北工程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啟動實施的第一項生態建設項目。工程建設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里,占我國陸地總面積的42.4%。主要戰略目標是將林地總面積由1977年的2314萬公頃擴大到6084萬公頃,增加377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5%提高到14.95%;林木蓄積量由7.2億立方米增加到42.7億立方米;平原和綠洲的農田全部實現林網化;沙地和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面積不再擴大;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改善。
三北工程建設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條件之艱難,效果之顯著,被譽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當年《泰晤士報》稱贊這一規劃將成為人類歷史上征服自然的壯舉!
經過40年不懈努力,三北工程成效卓著。例如,陜北延安共造林2134.58萬畝,森林覆蓋率提升到46.35%。這個昔日黃河中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如今已成為黃土高原上的生態屏障。
40年來,三北工程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3萬公頃,在我國北方萬里風沙線上,建起了一道喬灌草、多樹種、帶片網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成為抵御風沙南侵的綠色長城。如果把這些樹木折算成5公里寬的防護林帶,可繞地球赤道一圈半,堪稱人間生態奇跡。
在庫布其沙漠治理實踐中,治沙領軍人物王文彪探索創新了微創植樹、迎風坡造林、甘草平移栽種等100多項沙漠生態技術成果,研發培育了沙柳、檸條、楊柴、花棒等1000多種耐寒、耐旱、耐鹽堿的植物種子。曾經寸草不生的庫布其沙漠如今森林覆蓋率、植被覆蓋度已分別提升到15.7%、53%,成為名副其實的綠洲。作為世界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庫布其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庫布其治沙技術已向沙特、蒙古等“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推廣。
自1987年以來,先后有三北防護林建設局等十幾個單位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500佳”稱號。100多個國家的大使、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訪問和學習,贊譽三北工程是“改造大自然的偉大壯舉”“世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北工程由此成為我國在國際生態建設領域的重要標志和窗口。
三北工程40年堅持不懈、堅定不移的建設,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政府對全人類負責任的大國風范,體現了保護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堅定決心,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記者 黃俊毅)